村网通总站 小桥村 glzxqc.nync.com 欢迎您!
金秋时节,走进古浪县西靖乡感恩新村社区,一座座全钢架日光温室大棚整齐划一,一栋栋高标准暖棚错落有致,整个社区内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路变宽了,水变甜了,村子变靓了……”该村獭兔养殖户席开文说。从昔日的荒滩地到今日的新农村,感恩新村社区是古浪县实施“下山入川”工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
新改建各类渠道1124公里,解决了26.7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修乡村道路1043.3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74万户……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一处处显著的变化,是古浪县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效。2013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940元,增长10.7%;贫困人口从2011年20.29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4.23万人,贫困面下降到了39.87%。
下山入川拔穷根
走进古浪县西靖乡阳光新村王红儒的新家,记者看到新修的房子里装饰一新,干净整洁,现代化的电器应有尽有。“从山上搬到移民点上,交通便利、水电齐全,上学就医方便,现在,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了。”王红儒以前住在山上,路不好走,种的山地十年九旱,只能勉强解决温饱。现在搬到新家了,他贷了5万元的“双业”贷款准备发展养殖业。
王红儒一家生活的变化,是古浪县大力实施“下山入川”工程成效的具体体现。为了加快南部山区7个乡镇10万多人脱贫步伐,该县按照“下山入川、治穷致富”的工作思路,谋划并争取实施了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计划利用景电二期古浪灌区节约水量开发黄花滩闲置土地8.62万亩,规划建设10个移民中心村,搬迁安置南部山区海拔2500米以上贫困群众4万人,实现易地脱贫致富,从根本上斩断穷根。
2012年以来,县上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59亿元,群众自筹2.9亿元,规划建成了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感恩新村、高峰新村等7个移民新村,搬迁移民2万多人,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在项目区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实现了房屋统一设计、产业统一开发、基础设施统一配套、生态环境统一治理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加快了贫困群众“下山入川”步伐,黄花滩项目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基地。
现代农业改穷业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
古浪县按照“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户均两座棚、人均一亩林”的目标,研究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奖补方案,县财政每年以不低于2000万元的标准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做到了扶持政策落实、项目资金整合、基础设施配套、惠农贷款支撑、科技服务指导“五个到位”。
近年来,群众来自发展主体生产模式的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了52%。积极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68家,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起了稳定的利益联营模式。
针对农业科技队伍力量不足,科技服务滞后,制约农业生产效益的实际,该县加强与甘肃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大力实施千人万棚、千人万亩农业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对贫困群众进行科技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科学种养水平。2012年以来,完成以獭兔养殖、皇冠梨树栽培、舍饲养羊等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多万人次。
协同作战改穷貌
拔穷根,挪穷窝,机制的创新为发展理顺了通道,贫困人口、扶贫干部、社会各方帮扶力量同心协力,投入扶贫攻坚会战中。
从破解贫困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这个“老大难”入手,古浪县将妇女小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和“双业”贷款等作为解决贷款难题的重要途径,建立4家便民金融服务站,成立7家便民服务点和28个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投入2100多万元,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各金融机构创新贷款办理方式和担保机制,坚持银政联合、协同作战,联合办理、一条龙服务等措施,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努力扩大贷款覆盖面。截至目前,全县各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贷款38.32亿元,惠及7万多户,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了资金保障。用好双联富民行动平台,扶贫合力得到了有效发挥。该县借助13个省直联村部门优势,争取实施重点项目18项,落实资金5.98亿元;落实联村项目435项,到位资金6.26亿元,夯实了贫困村发展基础。借助市级领导帮扶古浪和“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行动”,各级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扎实开展“帮建一座棚、帮植一亩林、帮贷一笔款”的“三个一”帮扶活动,帮助联系户累计发展设施农牧业1.4万亩,发展特色林果1.5万亩,贷款2.1亿元。